导言:
2020年,我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谈及今年政府工作时亦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双碳”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实现“双碳”目标,成为新发展理念下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减碳挑战,中国式减碳路在何方?让我们来听听两会声音。
政府引导:加强立法,政策支持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强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度保障的提案》
启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法”立法进程,完善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基础性法律和框架法,一揽子制修订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以保障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煤炭消费尽早达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等目标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 将CCUS项目纳入我国自愿减排机制
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
二是研究并发布CCUS方法学,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推动CCUS项目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建议完善政府相关机构、机制
尽快成立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的制定机构、尽快明确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的制定策略以及尽快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的协调机构。可由财政部作为牵头单位,建立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的部际协调机制,其成员单位可包括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国务院国资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
全国人大代表徐张艳:建议探索“双碳”市场化改革
浙江省衢州市市长徐张艳介绍2021年以来当地探索推进碳账户体系建设,首创碳监测核算体系,目前已建立7大领域239.6万个碳账户,为“双碳”市场化运作机制改革奠定基础。
企业依托碳账户工业品碳足迹应用,对生产工艺各环节的碳排放开展分析并进行一系列改造升级。柯城区则探索打造居民碳账户“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为“小切口”,把垃圾分类和个人“双碳”工作串联起来。
通过探索发现,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双碳’工作,而是要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双碳’实现路径。
企业转型:能源升级 数字赋能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 能源结构转型朝更深处推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逐步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现代能源体系。
应构建来源多样化、驱动效率高和运行零排放的清洁低碳能源载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打破原有能源体制壁垒,实现多种能源统筹协调、互补互济,并在将来形成一个涵盖电力交易、碳交易等多类型的绿色交易市场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数字化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
工业经济是电力经济,数字经济是算力经济,算力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新尺度。今天的数字化就相当于百年前的电气化。算力就如同百年前的电力,会成为国家的核心基础设施,再次激发创新能力。而今天提供算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云计算。
王坚认为,接下来的100年要通过减少碳排放量,达成双碳目标,数字化或是唯一的路径,“我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技术既能让经济持续增长,又能实现双碳目标,唯一有可能的是数字技术,而且是还没出现的下一代数字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 :下好全国“一盘棋” 促进碳普惠规范化发展
强化碳普惠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顶层立法设计,从而帮助各碳普惠试点进入统一而规范的新发展阶段。
通过公益性高、普及性强的碳普惠场景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全国试点的推进。如“废旧家电回收再生循环类项目”等循环经济类项目可以作为碳普惠项目示范。
“下好碳普惠全国发展‘一盘棋’,还要有科学统一的‘数字账本’。”周云杰建议,建立标准化碳足迹核算机制和统一的碳普惠系统平台,以实现各试点碳普惠市场的互联互通。同时建立全国碳普惠管理及运营机构,承担全国碳普惠地区试点及项目试点的管理和运营职能,规范碳普惠交易活动,塑造良好的碳普惠市场环境。